新會動態

新會蠔油、燒鵝等 入選第八批省級非遺

近日,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八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此次公布項目共計115項。其中,新會燒臘制作技藝(新會古井燒鵝制作技藝)、蠔油制作技藝、珠璣巷人南遷傳說(珠璣巷移民落籍良溪傳說)等項目均入選。

燒臘制作技藝(新會古井燒鵝制作技藝)

古井燒鵝制作技藝,是以新會當地優質的烏鬃鵝為食材,采用荔枝木烤制,並加入道地新會陳皮,獨創濕料入味的特色技藝。其可考歷史已有百年以上,世代傳承,至今已形成較大行業規模。此技藝制作的古井燒鵝,在南粵名菜中具代表性,並融入南粵統飲食風俗,影響遍及海內外。古井鎮是宋元崖門海戰發生地,古井燒鵝制作技藝也帶有濃厚的傳說色彩。

古井燒鵝制作技藝對廣東地區燒臘技藝,特別是“燒鵝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粵菜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科學、社會價值。在著名僑鄉新會,古井燒鵝已經成為民俗文化的符號和象征,是當地百姓婚喪嫁娶等宴席的必備佳肴,也成為海外五邑華僑華人獨特的味覺“鄉愁”。

蠔油制作技藝

李錦記蠔油制作技藝的誕生與珠江口岸自古以來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蠔鄉”有緊密關聯。在宋元時期,珠江口一帶培育出“淺灘底養蠔法”,從東岸的深圳、香港到西岸的澳門、香山沿海,形成了眾多蠔田。澳門舊稱“濠鏡澳”“濠江”,“濠”字由“蠔(蠔)”衍化而來。

李錦記蠔油制作有“養殖生蠔—選料開蠔—熬制蠔汁—秘制蠔油”四道工藝流程。從生蠔制作成蠔油,百年來積累的經驗、知識、技能所揭示的制作機理,技術難度大、保密程度高,是最關鍵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要素,也是李錦記蠔油的核心競爭技術。

李錦記蠔油制作技藝主要在廣東新會和香港、澳門等地傳承運用,是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同源同根同體發展的歷史見證。它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世界各地,是慰籍鄉愁,凝聚僑心的文化紐帶;它傳播中華飲食文化,促進了中外調味文化的交流融合,具有突出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不可替代的文化意義、社會功能。

珠璣巷人南遷傳說(珠璣巷移民落籍良溪傳說)

民間流傳著諸多有關南雄珠璣巷居民南遷的故事。珠璣巷移民蓢底(良溪)只是其中之一,廣府中還盛傳著諸如“羅貴傳奇”“海潮破排”“南遷移民與原住民通婚”等傳說故事;“唔使問阿貴”“馬死落地行”“頂硬上”等口頭禪。這些故事已經成為移民們世代相傳的集體記憶,加深了移民之間團結互助的感情和家園歸屬感,並增強了他們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力和凝聚力。這種大規模遷徙和移民現象不僅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也是中華民族的歷史縮影,形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棠下鎮良溪村(舊稱蓢底,原屬新會)是珠璣巷移民蓢底(良溪)的終點,又是起點。終點是珠璣巷人南下最具意義的目的地。起點,是指落籍良溪與珠江三角洲的廣府移民,又一次由此啟程,走向全世界。使江門由嶺南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三股文化交融,形成絢麗多彩的僑鄉文化。珠璣巷移民蓢底(良溪)體現了開拓進取、不畏艱難、勇於擔當、團結協作的精神,與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精神是相吻合的;也是社會各時期發展、民族大團結所需要的精神;它與“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以及勇於改革創新的主流精神具有共通性。

來源:廣東省人民政府、南方日報、新會文廣旅體局、江門文廣旅體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