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會動態

新會全力建設“首善之區” 當好江門高質量發展標杆

2022年,是新會貫徹落實市第十四次黨代會精神的關鍵之年。市委要求新會始終心懷“國之大者”,勇擔“首善之區”責任,樹立新發展理念,對標國內最好最優,自加壓力、一馬當先、當仁不讓,當好江門高質量發展標杆。新會區委書記林錫波接受媒體專訪,談及全區各級各部門按照市委“1+6+3”工作部署,深入落實“六大工程”,加快“一園三中心”建設,鼓足幹勁,全力建設“首善之區”。

回顧新會去年成績和亮點

2021年,新會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謀劃建設“一園三中心”,搶抓機遇、攻堅克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96.14億元,同比增長8.9%,躍居全國高質量發展百強區第45位。

一是經濟發展基礎全面夯實。園區建設加快推進。江門大型產業集聚區新會片區規劃面積超670平方公里,原有產業園區完成整合,形成北部新會智造產業園、東部高新江睦片區、南部濱海粵澳園區。園區2個公園基本建成,3個生活配套區啟動建設。招商引資成果豐碩。全年引進項目總投資超440億元,其中投資超億元項目63個,超20億元項目5個。舉辦深圳招商推介會,成立深圳、上海招商駐點機構,與40多家招商智庫、基金機構建立合作關係。今年1月26日,總投資200億元的中創新航動力電池江門基地項目正式簽約;3月7日,項目首期用地完成拍地,刷新“江門服務”重大項目落地紀錄。項目建設領跑全市。重點項目累計完成投資232.45億元,完成年度投資計劃的132.9%,投資總額和投資完成率均為全市第一。道氏、東洋油墨、四方威凱等27個項目投(試)產。產業基礎打牢做實。三大主導產業產值超600億元,產值超10億元企業增至27家,納稅超億元企業增至17家。創新動力更加強勁。江門“雙碳”實驗室揭牌成立,13個“雙碳”產業項目簽約。揚航電商被認定為省級眾創空間,中集智庫獲評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家、高企45家,無限極再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芳源環保成為科創板江門“第一股”。新增省級博士工作站2家、博碩114人、認定高層次人才402人。

二是推進“雙區”建設步伐加快。交通網絡日臻完善。江門站開通直達成都、昆明始發車,全年到發旅客超218萬人次。珠肇高鐵江門至珠三角樞紐機場段動工,深江鐵路新會段加快建設。江門大道南(東)線主道建成通車,國道G240新會段先行工程開工,中開高速新會段、銀洲湖高速全線加快建設。濱海新區建設提速。新區投資開發公司成立,三大入口景觀基本完成,廣州華立學院(江門校區)開學,澳門國際健康港、粵海智造創新港項目落戶。營商環境持續優化。121個高頻事項實現一窗辦理。全市首推商事登記自助終端服務,實現“即時秒批”。“黃金十條”發放獎勵資金超1.1億元,惠及企業194家。僑務工作拓展深化。“同心圓”鄉情文化交流基地啟動建設,與4個僑商組織簽訂戰略合作,30個國內外社團(機構)成為“南粵僑創基地”合作夥伴,建成96個“僑胞之家”。

三是城鄉協調發展勢頭良好。樞紐新城加快建設。體育運動公園、梅江農業生態園一期建成開放,實驗幼兒園(分園)投入使用,明德二路、今華路、梅江南路等動工。城市品質加快提升。40個提質項目完成投資近70億元,啟動改造老舊小區10個,升級改造集貿市場11個,新增智慧停車位2310個。新會書院(二期)修繕工程完工,3個鎮級文化站晉升為省特級站。鄉村振興加快推進。新會陳皮全產業鏈營收超140億元,新會陳皮、新會柑茶入選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橋美村獲評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南美白對蝦產業園入選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名單。159個行政村(居)達到省級美麗宜居村標準。生態環境加快改善。快速處理中央環保督察交辦案件,成為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區,小鳥天堂國家濕地公園通過驗收。

四是群眾幸福指數不斷攀升。疫情防控形勢穩中向好。高效有序完成全員核酸檢測,新冠疫苗全程接種覆蓋率超97%,完成防控應急演練180多場,始終保持低風險地區。公共服務更加優質。新增城鎮就業8705人,“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累計培訓近2萬人次。“雙減”政策有效落實,“啟超家風代代傳”入選國家終身學習品牌項目。社會保障堅強有力。城鄉低保、特困供養、殘疾人補貼繼續提標,累計發放補助資金超1億元。新會養老中心獲評省首批醫養結合示範機構。社會治理成效明顯。刑事治安總警情下降24%,生產安全死亡事故下降25%。信訪超市建成運作,各類信訪事項一次性化解率94%。南合村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3條村入選省級“民主法治示範村”。

新會全面落實市委“1+6+3”工作部署

新的一年,新會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穩中提速,以十大行動方案為抓手,全面落實市委“1+6+3”工作部署,深入落實“六大工程”,加快“一園三中心”建設,全力建設“首善之區”,當好江門高質量發展標杆。

一是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和黨的建設,把全區各級黨組織鍛造得更加堅強有力。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鞏固深化黨史學習教育成果,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做好黨建引領大文章,完善陳皮產業鏈黨委工作機制,建設產城融合黨群服務中心,新建兩新黨組織不少於30家。聚焦“提升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效能”主題,深化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工作機制,強化社區物業黨建聯建和住宅小區黨組織建設,推進“信訪超市”模範機關黨建品牌創建,探索可複制可推廣的市域社會治理經驗。以會城街道民和社區為試點,探索建立社區發揮基層治理效能提升疫情防控工作水平新模式,創造可複制可推廣的先進經驗,推動黨建工作的優勢和活力轉化為基層治理的效能和動力。實施幹部教育大培訓三年行動計劃,鍛造敢闖敢試、作風過硬的干部鐵軍。

二是深入落實“園區再造”工程,在江門大型產業集聚區新會片區建設上謀突破。建立“領導小組+管委會(指揮部)+開發公司”模式,強化市、區兩級國資合作,做實園區運營公司,高水平推進新會片區開發建設。加快北部新會智造產業園、東部高新江睦片區2個啟動區規劃修編,年內完成徵地4600畝、平整土地1800畝,集中優質要素資源,高標準建設基礎配套。按“五個一”標準構建“15分鐘生活圈”,打造一批佈局優、功能全、品質高的“鄰里中心”。全面推進“工改工”,力爭完成改造面積2600畝。

三是全面激活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在打造大灣區西翼製造中心上謀突破。深入落實“科技引領”工程。加強與香港科技大學合作,完善“雙碳”實驗室基礎設施和規章制度,加快引進科研團隊和項目進駐,申報“雙碳”省實驗室和全國重點實驗室。借助港澳科創力量,規劃建設江睦新能源汽車產業園、銀洲湖紙業基地2個“雙碳”產業園。依托新會產業轉移工業園,加快創建省級高新區。支持中大創新谷、銀洲灣創業園建設科創集聚基地,力爭高企增至49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數達500家,培育8家以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深入落實“工業振興”工程。圍繞市八大戰略性產業集群,重點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生物醫藥與健康三大主導產業,深入實施“鏈長制”,力爭產業總產值超720億元。深入實施重點企業“倍增計劃”,規上工業企業突破600家、產值超10億元企業30家。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加快造紙、五金不銹鋼等產業數字化轉型,推動中車、李錦記、ABB和無限極等骨幹企業數字化建設。深入落實“人才倍增”工程。爭取新增3個博士或博士後科研平台,引進不少於150名博碩專業人才。與不少於2家高校簽訂人才供給基地協議,籌建人才產業園。建成華立技師學院、華商職業學院江門校區、南方職業學院睦洲校區,探索“校企雙制”模式。實施人才安居工程,新增3個以上人才驛站。創建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城市,力爭發明專利擁有量突破1000件。

四是充分發揮“僑”資源優勢,在打造大灣區僑文化交流合作中心上謀突破。深入落實“港澳融合”工程。做大做強新會陳皮產業,主動與澳科大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對接,推進“新會陳皮道地性研究”,加強與無限極合作,共建七堡食品健康產業島。配合做好南組團發展規劃,加快銀湖灣濱海新區開發建設,吸引港澳優質教育、醫療、社區服務等機構落戶。深入落實“僑都賦能”工程。精心籌備紀念梁啟超先生誕辰150週年紀念活動,推動“梁啟超故居紀念館·小鳥天堂”創建國家4A級旅遊景區。新建7個“同心圓”鄉情文化交流基地,建設3個凸顯僑文化的美麗僑村。建好江門“僑夢苑”新會園,籌建僑貿商品交易中心,實施“僑資僑企”回歸行動,吸引華僑華人投資興業。籌建岡州會館總館、李文達紀念場館,用好《新會僑刊》等宣傳陣地,實現僑務法律幫扶“一站式”服務。

五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打造大灣區城鄉融合發展示範中心上謀突破。以“繡花功夫”實施城市更新,啟動18個老舊小區改造,整治提升一批舊城道路。紮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建成崖門鎮鄉村振興示範帶和3個美麗鄉村示範片,所有墟鎮達到“宜居墟鎮標準”。加快補齊公共服務短板,建成兒童氣象主題公園、新會兒童公園首期、新會婦幼保健院新院,完成岡城路建設並通車。深入推進“模擬審批”,推動“交地即動工”“交房即發證”常態化,實行企業結對法律服務模式。保持掃黑除惡嚴打高壓態勢,完善“信訪超市+外送服務”網絡化工作體系。

繼續抓大項目、好項目

春節前,總投資200億元的中創新航動力電池江門基地項目成功落戶新會。3月7日,總投資200億元的中創新航動力電池江門基地項目順利拍得新會智造產業園鳳山湖園區首期一次用地33.6公頃,再次刷新“江門服務”重大項目落地紀錄。我們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牢固樹立強烈的抓重大項目意識,全力推進中創新航項目建設,力爭3月底前全面動工、18個月內建成投產。有序推進151個重點項目建設,確保年內完成投資291億元。強化駐點招商、以商引商,每季度赴深圳舉辦1次招商推介活動,全年引進項目總投資500億元以上,超10億元項目10個,落地2個投資超百億元項目。同時,用好存量用地指標,全面推行“供地即動工”,盤活41個“批而未供”項目共250.7公頃土地,推動28個已簽約未落地項目盡快完成供地,28個已供地未動工項目加快動工,22個在建項目年內竣工投產11個。

來源:“新會發佈”微信公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