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由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和自然資源部國土整治中心指導,省土地開發整治中心主辦,廳事務中心協辦,廣東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協會具體承辦的廣東省第二屆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十大範例評選活動按規定評選程序全部完成。經提名推薦、初審篩選、實地考察、網上投票和集中評選等程序,已產生“十大範例”“十大範例提名”“單項獎”“通報表揚生態修復工作單位”及“通報表揚生態修復個人”等評選獎項。其中,新會“僑都錦田”土地綜合整治項目成功最終入選十大範例名單。新會區自然資源局張浩存同志入選通報表揚生態修復個人名單。
“僑都錦田”項目位於新會銀洲湖中心的一個沙洲之上,因外形像小鯊魚,故稱沙(鯊)仔島,距離小鳥天堂僅僅3公里,是鷺鳥覓食最重要的“食堂”,島上的居民有100多戶,與外界來往只能靠渡船。島上村容村貌破舊,生活環境缺乏治理,生產方式落後,導致島上的生態受到一定的破壞。生活污水渠與灌排溝渠相通,溝渠與水塘相連,生活污水、家畜家禽糞便以及農施化肥直接往島內水系排放,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破壞生態系統結構,對水系造成破壞。
新會自然資源局在區委區政府的指導下,高位謀劃,精心組織,在統籌沙仔島“田、水、路、林、村”生態修復和綜合整治的基礎上,亦註重塑造鄉野韻味與人文魅力。將“僑都錦田”定位為集農業生產、生態景觀、農事體驗、鄉村旅遊等多功能於一體的國土空間整治修復項目。
在農田生態系統修復方面。主要通過以水系景觀為主導的整治模式來設置閘口,修建鯉魚洄遊通道,貫通全島水循環;劃定生態灘塗保護區,保護原有特色生態農業——禾蟲養殖業;調整堤邊、村邊、田邊等綠化景觀,將原本混亂破碎的各類生態斑塊聯通;創新采用高低田的設計,構建種養結合的自然生態循環系統,同時提升島內蓄滯洪能力。
在原始生態系統修復方面。將原有的濕地和灘塗劃分為鷺鳥棲息地,恢復原生態植物群落,為“小鳥天堂”及周邊區域鳥類提供覓食與棲息的提供一個獨立的空間。觀光路徑遠離鷺鳥保護區,減少人為因素對鷺鳥的幹擾。在主幹道上,種植抗風開花小喬木。
在村落生態系統修復方面,以整體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的美麗鄉村為目標。在充分尊重沙仔島疍家人文與地域特征的基礎上,以景觀生態理論為指導,對村落民居及公共建築進行外立面改造;對休閑廣場、民居邊角地、村道進行美化,對農村廁所、進行建設改造;實施鄉村水體和魚塘生態治理,采取清淤疏浚、分層配置水生植物的措施,實行雨污分流,鋪設污水處理管道,建立污水處理站,有效保持水體清澈、水質清潔。從根本上改善村民的生活環境。
通過對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復建、生態網絡和生態基礎設施修繕來修復沙仔島生態系統,切實有效地提高了其生態服務功能和景觀價值,協調了農業生產、環境改善、休閑娛樂和文化遺產保護效益。
目前島內基本構建形成了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提升了生態涵養與生態保育的核心功能,生態修復面積目標完成率達到97%以上。“阡陌交錯,松杉河道,農田藕池,果林花海”而聞名嶺南特色景觀逐漸成型,“水泛碧波鷗鷺鳴,島撐綠傘布芳馨”的欣欣向榮景象也開始嶄露頭角。島內生態環境的改善,也迎來了一些尊貴的“客人”,2019年冬季,有9只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鶴到沙仔島過冬,這也是在廣東地區首次有白鶴棲息的記錄,據統計,島內共記錄有鳥類118種,候鳥和留鳥共存,真正實現了爛地荒灘到候鳥花園的蛻變,作為全省首個獲批的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僑都錦田項目讓沙仔島實現華麗轉身,為全省的土地綜合整治提供了樣板。
沙仔島——一個由新會區委區政府精心打造的嶄新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躍然而出,銀洲湖上的這艘綠色“帆船”承載新會人民對生態文明的向往,將迎著粵港澳大灣區的東風,揚帆起航!
來源:新會發布